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
(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),简称利比亚,是北非的一个国家。位于地中海南岸,与埃及、苏丹、乍得、尼日尔、阿尔及利亚跟突尼斯相邻。面积175.95万平方公里。
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,并为产石油国,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。从2003年起,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,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,目前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已经解除。
然而在2011年2月,由于利比亚国内的高失业率和腐败,加上受到周边国家相继发生的反政府示威的影响,利比亚平民走向街头反对独裁统治。但与周边国家不同的是,利比亚安全部队未在骚乱中保持中立,与平民发生了血腥的流血冲突。鉴于此,联合国安理会于2011年2月23日就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骚乱举行闭门会议,会后十五个成员国发表声明,一致谴责利比亚武力镇压反政府示威,对有示威者死亡表示遗憾,呼吁的黎波里政府立即结束暴力行为,回应人民的合理诉求,并向袭击者追究责任。
历史大事纪公元前2世纪成为古罗马领土。
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。
16世纪中叶起属于奥斯曼帝国。19世纪时利比亚地区由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个省份组成。
1911年至1912年,意土战争爆发,意大利以战机袭击,压倒性战胜奥斯曼帝国,从此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英国、法国占领。
1951年12月24日,获得英国及法国同意,在联合国安排之下宣告独立,由伊德里斯一世国王领导,称利比亚联合王国(实行联邦制)。
1963年取消联邦制,改名利比亚王国。
1969年9月1日,由卡扎菲上校领导的革命指挥委员会发动政变,推翻伊德里斯王朝,国王被驱逐,定名“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”。根据《的黎波里宪章》,与埃及、苏丹结成革命同盟。
1977年3月2日,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。
1978年8月9日,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。
1986年,复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。
1988年12月21日,发生洛克比空难,利比亚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,1991年联合国在英国、美国为首的国际压力下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、武力禁运、经济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。
1999年,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。
2003年9月12日,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、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,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。
2004年6月28日,利比亚与美国建立新外交关系。
2006年3月25日,英国首相布莱尔率团亲访利比亚。
2006年5月15日,美国宣布将与利比亚全面复交,一方面拟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设立美国大使馆,另外决定在45日内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名单中剔除。
2011年2月,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骚乱,政府血腥镇压。参见2011年利比亚反政府示威。
地理在北非中部。北濒地中海,海岸线长约1900多公里。陆邻埃及、苏丹、乍得、尼日尔、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。
除北部沿海地区有狭长的平原及南部山区外,大部分均为沙漠,沙漠、半沙漠占总面积的94%。大部分地区海拔300-600米。
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,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。
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,井泉分布较广。
行政区划1998年,利比亚全国被划分成26个人民省。直至2002年,利比亚国内已经增至28个人民省及两个地区。
政治革命领导人是实际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,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,现任领导人是穆阿迈尔·卡扎菲。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,总人民委员会是其执行机构,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。
人口人口600万(2008年),其中男女比例为1.05:1。
以阿拉伯人为主,其他人口为柏柏尔人、犹太人等。
95%以上人口信奉伊斯兰教。
牧民、半牧民占农业人口的50%以上。
经济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开采与输出国之一。石油是经济支柱,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%~70%。
天然气开采和液化天然气厂规模很大。
还有钢铁、石油加工、电力、纺织、食品加工等工业。
农业牧民、半牧民占农业人口的50%以上,牲畜以羊、牛、骆驼、驴、马为主。
作物有小麦、大麦、花生、油橄榄、柑橘、椰枣等。
对外贸易国内粮食不能自给,进口粮食、石油工业装备、交通工具、电器等。
出口以石油、铁矿石、花生、皮革为主。
文化利比亚是一个严格奉行伊斯兰教的国家,故该国文化主要为伊斯兰教文化。
国家假期 日期 节日名称
3月2日 人民权力日
6月11日 外国军队撤走日
9月1日 革命纪念日
。。。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8%A9%E6%AF%94%E4%BA%9A